一张非医师账号登录的电子病历系统、8 份“无签名”纸质病历、漏洞百出的质量管理制度……近日,苏州某备案诊所因“制度空壳化”被罚1万元,成为医疗质量监管的典型案例。
1.事件还原:一套制度,三重违规
电子病历“张冠李戴”
在苏州这家诊所内,为图操作便利,所有电脑竟共用同一非医师账号录入病历。执法人员在随机抽查的8份患者病历中,仅有1人信息能够勉强追溯。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《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》,一旦出现医疗纠纷,医疗责任根本无法准确追溯,为后续可能发生的矛盾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纸质病历不够严谨
诊所虽然准备了纸质病历本,但在设计时却犯下了严重错误——未设置医师签名栏。最终导致抽查的8份病历均无手写签名。依据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》,医师签名是病历具备合法性的核心要素。在医疗纠纷中,如果需要通过病历作为证据来判定责任,此时缺失签名的病历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,医疗机构极有可能面临“举证不能”的法律困境,从而在纠纷中承担不利后果。
制度沦为摆设
诊所的墙上虽然公示了看似“完整”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文件,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,却将查对、病历管理等核心要求抛诸脑后。在患者身份识别环节,未执行双人核对制度,使得患者身份识别存在重大漏洞。在病历管理方面,没有建立有效的病历质量检查机制,任由“问题病历”在医疗流程中随意流通。这种只将制度挂在墙上,而不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行为,直接触犯了《医疗质量管理办法》第十条,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对质量管控的基本要求。
2.触碰红线:18项核心制度为何形同虚设?
根据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》,该诊所至少违反以下条款,这些问题也暴露出行业内的一些共性问题:
病历管理制度(第15项)
违规行为:电子病历未专人专用,纸质病历无签名。在电子病历使用过程中,共用账号的行为使得病历录入人员无法准确对应,一旦病历出现问题,难以追究责任。而纸质病历缺少签名,更是直接违反了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。
法律后果:依据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》第四十七条,最高可罚款5万元,并对责任人追责。
深层问题:部分机构将病历管理视为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任务,完全忽视了病历作为医疗行为载体所具有的重要法律意义。病历不仅记录了患者的诊疗过程,更是在医疗纠纷发生时判定责任的关键依据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查对制度(第10项)
违规行为:未执行患者身份双人核对,电子病历系统未绑定操作者身份。在医疗过程中,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关重要,双人核对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防线。而电子病历系统未绑定操作者身份,使得操作记录无法与具体人员对应,增加了医疗风险。
风险案例:2024年宿迁某门诊部因未核对患者信息,导致错误手术,最终被罚2万元并停业整顿。
分级护理制度(第4项)
违规行为:护理记录缺失,未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护理级别。
行业警示:护理记录缺失可能延误急危重症救治,2023年广东某医院因此被判医疗损害责任。这表明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。
信息安全管理制度(第18项)
潜在风险:共用账号导致患者隐私泄露,可能触发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追责。
数据对比:2024年医疗信息泄露案件中,32%源于内部管理漏洞。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医疗机构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,必须引起高度重视,加强内部管理,防止患者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。
3.合规指南:筑牢医疗质量“防火墙”的六大行动
行动一:制度落地“三原则”
专人专岗:电子病历账号与医师执业证书绑定,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。通过这种方式,能够明确每一个病历操作的责任人,一旦出现问题,可以快速追溯到具体的操作人员,确保医疗行为的可追溯性。
痕迹管理:纸质病历须有医师手写签名+日期;电子病历修改需保留原始记录。无论是纸质病历还是电子病历,都要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。
动态核查:每月随机抽查10%病历,重点检查签名完整性、查对记录、危急值处理。通过定期的随机抽查,能够及时发现病历中存在的问题,督促医务人员严格遵守病历管理制度,提高病历质量。
行动二:18项核心制度执行要点
首诊负责制:首诊医师需全程跟踪患者,不得推诿。某三甲医院因首诊医生未及时会诊,导致患者病情恶化,最终赔偿200万元。
三级查房制度: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,主任医师每周查房2次。某民营医院因查房记录造假,被罚5万元。三级查房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,通过不同级别医师的查房,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而查房记录造假则严重违背了这一制度的初衷,损害了医疗质量。
危急值报告:检验结果异常需15分钟内上报,双人核对并签字。2024年某医院因未及时报告危急值,致患者死亡,涉事医生被停职。危急值的及时报告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,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流程进行报告,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。
行动三:技术赋能合规
AI辅助监控:部署智能系统实时扫描病历漏洞(如签名缺失、用药矛盾),自动预警。AI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病历质量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,及时发现病历中存在的问题,并发出预警,以便医务人员及时进行整改。
行动四:人员培训与考核
分层培训:新员工重点学制度,资深医护强化案例分析。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,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。新员工主要学习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,而资深医护人员则通过案例分析,深入理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,提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。
考核挂钩绩效: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月度考核,不合格者扣发奖金。通过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,激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,提高制度的执行力。
行动五:建立内部监督机制
质量监控部门:独立设置质控科,定期开展病历互评、制度盲测。质控科作为医疗机构内部的质量监督部门,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通过病历互评和制度盲测等方式,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改进措施。
不良事件上报: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隐患,2024年某三甲医院通过上报机制避免重大事故3起。建立不良事件上报机制,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,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,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。同时,对于主动上报隐患的医务人员,要给予一定的奖励,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医疗安全管理。
行动六:患者参与监督
公开制度:在候诊区公示18项核心制度要点,设置举报箱。
透明化服务:提供病历查询服务,允许患者复印病历并签字确认。
医疗机构要深刻认识到制度执行的重要性,不能仅仅将制度作为一种摆设,而要切实将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医疗行为中。
最后,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、客户管理、线上商城、进销存管理、营销管理、微信服务、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,欢迎随时联系。
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
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