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4日,市场监管总局印发《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》,明确将医疗广告列为重点监管领域。新规直击行业乱象,从“神医”“神药”虚假宣传到互联网变相营销,从内容审查到信用惩戒,全面重构医疗广告合规框架。作为医疗机构,如何在新规浪潮中守住底线、规避风险,甚至将合规转化为品牌竞争力?我们将结合政策要点与实务建议,为大家提供行动指南。
一、政策背景:为何医疗广告成为监管“重灾区”?
近年来,医疗广告乱象频发:假借健康科普名义变相营销、虚构“治愈率”诱导消费、利用网红直播带货夸大疗效……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,更严重扰乱医疗行业生态。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,2024年全国医疗广告违法案件同比上升23%,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占比超60%。
新规核心目标:
严打虚假宣传:重点整治“神医”“神药”营销、疗效承诺、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等行为。
规范发布流程:强制要求广告发布前审查,禁止擅自修改已审核内容。
遏制变相广告:严控健康养生节目、直播带货、智能推送等隐性营销渠道。
强化信用惩戒:将违法广告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、信用评级挂钩,实施联合惩戒。
二、合规要点:医疗机构广告发布“十严禁”
1. 内容审查:未经审核,一律禁止发布
强制审查制度:所有医疗广告发布前需向卫健部门申请《医疗广告审查证明》,并标注文号。
内容限制:广告仅限医疗机构名称、地址、诊疗科目等8项基本信息,禁止涉及疾病名称、药物、诊疗技术等。
典型案例警示:某医院因未取得审查证明发布公众号推文,被罚没50万元并吊销科室资质。
2. 表达方式:拒绝绝对化与误导性用语
禁用词汇:“国家级”“最佳”“根治”“无效退款”等绝对化表述,以及“安全无副作用”等疗效承诺。
科学验证要求:宣传内容需有循证医学依据,禁止使用患者对比图、疗效数据等未经核实的素材。
3. 代言与形象使用:杜绝“伪权威”背书
禁止代言人:不得利用医生、患者、网红等名义或形象作推荐,尤其需警惕“专家推荐官”“体验官”等变相代言。
身份真实性:使用医务人员形象时,需核验执业资格,禁止冒用“专家”“教授”等头衔。
4. 互联网广告:严控弹窗、竞价排名与直播
平台责任: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投放广告时,需确保内容与审查证明一致,禁止通过算法推荐变相引流。
直播合规:直播间不得出现诊疗建议、药品推荐,禁止以“在线问诊”名义诱导购买服务。
5. 特殊领域:儿童、老年人与敏感疾病广告禁令
未成年人保护:禁止在校园、儿童节目或教辅材料中发布广告,不得利用青少年代言。
疾病禁区:尖锐湿疣、癌症、艾滋病等疾病的诊疗广告一律禁止。
三、行动策略: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风控
1. 建立“三道防线”合规体系
前端审查:设立法务合规岗,广告文案需经双重审核(内容合规性+法律风险排查)。
中台监测:利用AI工具扫描官网、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内容,自动拦截违规关键词。
后端应急:制定舆情应对预案,一旦发现违法广告,24小时内下架并启动整改。
2. 强化内部培训与文化建设
分层培训:管理层学习《广告法》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》等法规;一线医护掌握广告发布红线。
案例教学:定期剖析行业处罚案例(如福建某民营医院因“容貌焦虑”广告被罚200万元),强化风险意识。
3. 转型“价值医疗”品牌建设
内容升级:用科普文章、患者康复故事替代硬广,传递专业价值而非营销噱头。
公益联动:联合公益组织开展义诊、健康讲座,通过权威媒体报道提升公信力。
四、法律后果:违规成本远超想象
新规明确,违法广告将面临“三重打击”:
经济处罚:按广告费用倍数罚款(最高5倍),无违法所得的处20万-100万元罚款。
资格惩戒:情节严重者吊销《医疗广告审查证明》,甚至暂停执业许可。
信用污点:纳入“严重违法失信名单”,影响医保定点资质、银行贷款等。
案例警示:2024年浙江某医美机构因发布“干细胞抗衰”虚假广告,被罚没300万元并全网下架服务。
新规的出台绝非简单的“限制令”,而是推动行业从“流量竞争”转向“价值竞争”的催化剂。对医疗机构而言,广告合规不仅是法律义务,更是构建医患信任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医疗的本质是“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”。唯有回归初心,以合规为舵,以品质为帆,医疗机构才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浪潮中行稳致远。
最后,我们是诊所管理系统服务商,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预约挂号、线上看诊、线上商城购买产品、电子病历、患者管理、经营数据分析、客户管理、进销存管理、经营活动管理等功能的诊所管理软件,欢迎随时联系。
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